心臟病發作后心力衰竭是導致慢性心衰成為全球流行病的主因。在美國大約有600萬人患有心衰,而世界約有2300萬人患有終末期心衰。
來自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翰分校研究人員表示,不僅要把著眼點放在心臟病,心衰事件,他們希望尋求改善心臟病發作后愈合的方案,也需要檢查在脾臟和腎臟發生同步變化的方法。
這是為什么?因為這三種器官在疾病過程中有聯系。
脾臟長達4英寸,位于上腹部,作為免疫細胞的儲存庫,在心臟病發作后迅速進入心臟損傷部位,開始清除受損組織。這些白細胞可以起到心臟保護的作用,這取決于免疫反應的進展。
心臟病發作后,心臟肌肉的損傷發展成一種漸進的信號,觸發腎臟的結構病理和并發癥,從而影響心臟病患者的生存。
研究人員使用的小鼠心臟病模型來研究防止心衰的方法,現在已經公布的結構和功能在心臟發生同步變化的概要,心臟病發作和慢性心衰與小鼠脾臟和腎臟變化的聯系。這樣的系統生物學研究心臟、脾臟和心臟的網絡,也被稱為心脾,心腎網絡,將發展為慢性心衰的治療重點。
在《美國生理心臟與循環生理學》雜志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三個器官的功能和結構的變化分為四個時間點:心臟病發作一天,五天以后,這是急性心衰期的小鼠模型,心臟病發作后28天和56天,這是慢性心衰期。在老鼠心臟病發作后五十六天大約是人類心臟病發作后10年左右。
研究人員觀察了三個器官組織切片的組織學和結構變化,并用超聲心動圖測量心臟左心室的時間依賴性功能變化。與心功能變化的相關性,研究人員發現在脾明確的組織和細胞的變化,他們也發現了腎臟炎癥標記物的雙峰炎癥反應,在左心室的,有一個單向的,漸進,和不可逆的致密膠原沉積,隨著心臟病發作在心脾,心腎網絡的動態變化。
研究人員表示:“腎組織損傷標志物表明心臟損傷引發不可逆的失調,積極改變心脾,心腎網絡,新的策略或調節心脾,心腎綜合網絡急性心衰或慢性心衰時的途徑可以學習修復心臟或心臟病理學的一種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