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心力衰竭的風險高度依賴于飲食,生活方式和遺傳。然而,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我們居住的地方也可能起著關鍵的作用。
研究人員發現,居住在貧困地區的人比居住在富裕地區的個人更容易發生心力衰竭。
共同資深研究作者,來自田納西州納什維爾Vanderbilt大學醫學中心的博士后研究員Elvis Akwo博士及其同事指出,以前的研究表明,一個人的社會經濟地位可能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但研究小組表示,這項新研究表明,鄰里的社會經濟地位也會影響心力衰竭風險。
研究人員在“循環:心血管質量和結果”期刊上發表了他們的發現。
當心臟不再能夠泵送足夠多的富氧血液來輔助其他器官的功能時,發生心力衰竭。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統計,美國約有570萬成人。
雖然目前還沒有治愈心力衰竭的方法,但改變生活方式,藥物治療和手術是一些有助于延長生存期的治療方法。不過,大約50%的心力衰竭患者在被診斷5年內死亡。
因此,識別心力衰竭的所有風險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可以指導我們采取有助于預防心臟病的策略。
阿沃博士和他的同事們認為,他們已經確定一個人的居住地是心力衰竭的危險因素。
為了證實他們的發現,研究人員分析了27,078名40至79歲的成年人的數據。所有受試者都是南部社區隊列研究的一部分,這是2002至2009年間美國東南部12個州的成人健康研究。
大約69%的參與者是非裔美國人,約63%是女性。
研究小組將受試者分為三類,從居住不發達地區的居民到生活貧困的居民。
貧困地區有高的心力衰竭發病率
隨訪中位時間為5.2年。在此期間,共有4,300名參與者出現心力衰竭。
研究人員發現,居住在貧困地區的成年人心衰發生率高。
在調整參與者的年齡,性別,種族,生活方式和臨床因素之后,科學家們發現,每個階層在鄰里剝奪中從不被剝奪到被剝奪的階層都會增加12%的心力衰竭風險。
總體而言 - 在對受試者的教育和收入進行進一步調整之后,團隊計算出一個人的居住地占其心臟衰竭風險的4.8%。
Vanderbilt大學醫學中心流行病學副教授Loren Lipworth指出:“現有證據顯示,個人社會經濟狀況(如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和職業)與個人社會經濟地位影響心力衰竭和許多其他慢性病”。
她解釋說:“但是這項研究增加了證據表明,你居住的地方的特征實際上也在心臟衰竭風險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其超越了你個人的社會經濟特征。”
相關關鍵詞:心衰患者能活多久 心衰能否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