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 6月4日發表的一篇文章報道了心衰患者的臨床預期與患者預期壽命及生存期的不一致。拉里·a·艾倫,醫學博士他和他的同事們發現,年輕的病人和病情較重的病人明顯高估了他們剩余的壽命。
在美國,心衰每年直接導致5.5萬人死亡,間接導致23萬人死亡。有癥狀的心衰患者的平均預期壽命不到5年,即使在當今醫療保健的進步下。大約90%的晚期疾病患者在一年內死亡。然而,患者的預后取決于幾個因素,研究人員開發了幾個模型來預測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時間。
Allen和他的同事們關注的問題是病人是否了解他們在心衰診斷后的預后。作者指出,“患者對預后的感知很重要,因為它從根本上影響了關于藥物、設備、移植和臨終關懷的醫療決策。”
為了研究這一課題,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研究,將122名心力衰竭患者(他們并不局限于臥床休息)的預期壽命與統計模型得出的預期壽命進行了比較。這些患者大約62歲,47%是非裔美國人。其中約42%的人被歸類為紐約心臟協會(NYHA) III或IV級——這是更嚴重的心衰的征兆。研究人員向這些患者詢問了他們對預期壽命的預測,并將他們的回答與用西雅圖心衰模型(SHFM)計算得出的估計結果進行了比較。
心衰患者平均預期壽命為13.0歲,而模型平均預期壽命為10.0歲。研究人員發現,與SHFM預測的壽命相比,大多數患者(63%)高估了他們的預期壽命。使用患者預期壽命與模型預測壽命(預期壽命比或LER)的比值,作者發現對預測未來生存的中位數高估為40%——LER為1.4。心衰患者中位隨訪時間為3.1年,患者中位隨訪時間越長,生存率越低,29%患者死亡。那些可能高估自己預期壽命的患者更年輕,抑郁程度更低,而且病情更嚴重。
關于心衰患者預期壽命和模型預期壽命之間幾乎沒有關系的發現,作者總結道:
“造成這種不協調的確切原因尚不清楚,但它們可能反映了希望,或者可能是臨床醫生與患者就預后溝通不足造成的。”由于對預后的預期不同可能會影響高級治療和臨終規劃的決策,因此有必要進一步研究這些差異的程度和潛在原因。為了改善臨床醫生和患者之間預后信息的交流而設計的干預措施是否會改善心力衰竭的護理過程,應該在設計合理的臨床試驗中進行測試。
一篇由Clyde W. Yancy醫學博士(達拉斯貝勒大學醫學中心)撰寫的隨附社論討論了對臨床預測模型準確性的關注,比如SHFM。
“目前,心衰的預測精度還不夠高,在醫學領域中,臨終決策可能是很個性化的決策。”雖然精心設計的工具和對疾病的自然歷史的了解是有益的,但是必須首先考慮病人和醫生之間的關系。在這些問題得到充分解決之前,避免采用不精確的方法,而是繼續接受以醫生判斷為指導的個性化決策過程,并將所有的患者護理考慮因素納入其中。
相關關鍵詞:心衰患者的護理 心衰患者的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