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的風險高度依賴于飲食、生活方式和基因。然而,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我們居住的地方可能也起著關鍵作用。
研究人員發現,生活在貧困地區的人比生活在富裕地區的人更容易患心衰。
該項研究的共同資深作者埃爾維斯·阿克沃博士是美國田納西州納什維爾范德比爾特大學醫學中心的博士后研究員。
但是研究小組表示,這項新的研究表明,一個人所在社區的社會經濟地位也會影響心臟
心衰的風險。
研究人員在《循環:心血管質量和結果》雜志上發表了他們的發現。
當心臟不能再泵出足夠的富氧血液來幫助其他器官的功能時,就會發生心衰。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數據,美國約有570萬成年人受到該病的影響。
雖然目前還沒有治愈心力衰竭的方法,但生活方式的改變、藥物治療和外科手術是有助于延長生存的一些治療方法。盡管如此,大約50%的心衰患者在被確診后5年內死亡。
因此,確定所有導致心衰的風險因素是很重要的,因為這將指導我們采取有助于預防這種情況的策略。
從他們的研究中,Akwo博士和他的同事們相信他們已經確定了一個人的居住地是心衰的一個風險因素。
為了得出他們的發現,研究人員分析了27078名年齡在40-79歲之間的成年人的數據。所有研究對象都是“南方社區隊列研究”的一部分,該研究是2002年至2009年期間對美國東南部12個州的成年人進行的一項健康研究。
大約69%的參與者是非裔美國人,63%是女性。
研究小組將研究對象分為三組,從生活在貧困社區的人到生活在貧困社區的人。
貧困地區心力衰竭發生率高
隨訪時間中位數為5.2年。在此期間,共有4300名參與者出現心衰。
研究人員發現,生活在貧困地區的成年人發生心衰的幾率高,為每1000人年37.9人,而生活在貧困地區的成年人則為每1000人年28.4人。
在對參與者的年齡、性別、種族、生活方式和臨床因素進行調整后,科學家們發現,社區剝奪的每一層——從不剝奪的到剝奪的——都與心衰風險增加12%有關。
總體而言,在進一步調整了受試者的教育和收入后,研究小組計算出一個人的居住地占了他們心衰風險的4.8%。
范德堡大學醫學中心(Vanderbilt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流行病學副教授、共同資深研究作者洛倫•利普沃斯(Loren Lipworth)指出:“現有證據表明,個人社會經濟地位(比如教育、收入水平和職業)與心力衰竭和許多其他慢性病風險之間存在著強有力的、獨立的聯系。”
“但這項研究補充說,”她解釋說,“有證據表明,除了你個人的社會經濟特征之外,你居住的地方的特征實際上在影響心衰風險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社區“預測心臟衰竭風險”
研究人員指出,由于他們的研究主要針對的是收入較低的中年人,所以目前還無法推廣到其他人群。
盡管如此,他們仍然希望他們的研究結果能夠鼓勵社區干預,幫助個人降低心衰的風險。
“公共政策專業人士需要關注社區,而不僅僅是個人,因為你的居住地確實能預測你的心臟衰竭的風險。”改善社區層面的資源可能終會降低這些社區的心衰風險。
Akwo博士:“這些僅僅是對可能產生一些影響的建議,”阿克沃博士繼續解釋道。他說:“我們希望我們的研究能夠為干預措施的實驗研究打開大門,以及可以測試哪些措施來改善整個社區的心血管健康。”
相關關鍵詞:心衰患者的護理 心衰患者飲食應采用